“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描写王姓的六朝名门望族的一首诗句。王姓是中国的大姓氏,数千年都从未衰落。王姓起源是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源于姬姓出自姬姓,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是王族后代,所以他们姬姓改为王姓;还有一说是周灵王长子姬晋是王姓的始祖。
2、源于子姓,比干姓子,比干被害后,他的后代就改为王姓。
3、出于妫姓,妫姓源于舜帝,周朝建立后,分封陈国于舜帝的后人,后来陈完逃奔齐国改姓田,在最后“田氏代齐”后,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4、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王族后代都改姓王姓。
王姓人口众多,目前全世界来说,王姓人口最多,超过一个亿,单单中国来说也是在第一第二位的人口排行,分布过于广泛,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就占了超过35%,其次分布在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和甘肃,不过基于人口基数过大,所以基本到处都有王姓的人民。就像段子说的:谁家隔壁还没有一个老王呀。
新朝(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王莽建立,定都西安。
赵汉(23年-24年 )王郎(又名王昌)建立,定都邯郸。
郑国(619年-621年),王世充建立,定都洛阳。
前蜀(907年~925年),王建建立,定都成都。
北平(879年-929年),王处存建立,定都定州。
闽(909年—945年), 王审知建立,定都福州。
高丽(918年-1392年),王建建立,定都开京(朝鲜半岛)。
王姓著名的四大名门望族,分别是①太原王氏、②山槐王氏、③琅琊王氏、④开闽王氏。特别是琅琊王氏,在东晋时期由王导带领下让家族达到了最顶峰的家族势力,并且帮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历史中琅琊王氏就有三十多名宰相跟皇后,文人才俊更不计其数。
王姓的历史名人真的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太多豪杰啦。
被誉为“谋圣”鬼谷子王诩,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精通百家学问,底下的弟子个个都是能搅动整个社会局面的人杰才俊,如拜六国封相的苏秦、破六国连横的张仪、还有孙膑跟庞涓。
王姓历史变法中还有两位超级大脑,他们的思想太过于前卫以至于被认为是现代人穿越,一位是新朝帝王王莽,汉朝直到三国时期那么多名字喜欢用单名,很大程度是受他的法律“制作”“令中国不得有二名”的影响。还有一位是北宋宰相王安石,那时候他就提出农村信贷,开始搞金融啦,放在当今都不落后的思想。
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秦国统一六国,有五个国家的都是他参与打下来的。
书法历史第一人的“书圣”被誉为“东床快婿”的王羲之。
著名的诗人有“七绝圣手”王昌龄,初唐四杰的王勃,画家兼职诗人王维等等这些文人的作品基本是当今妇孺皆知的好作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黄鹤楼》。
千古只有两个半圣人中,有一个就是王家的,就是明朝时期的王守仁,龙场悟道后,他便开始开宗立派,著书立说,一生践行着“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还有一位也是开宗立派的王姓大家,就是道家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它不仅仅只是金庸先生的小说人物而已。
王姓大家熟悉的名人还有竹林七贤的王戎,中国四大美人王昭君,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三字经》王应麟等等。
到了近代也有国学大师王国维,两弹一星23位元勋中有三位王姓家族的身影,分别是王大珩光、王希季、王淦昌先生,他们都是国家富强的重要脊梁。
天后王菲、流行音乐四大才子的王力宏、鬼才导演王晶等等。
正如刚刚介绍的王姓名人里面,王姓相关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哪一个拿出来都是顶级的作品。就分享一篇“天才之作”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千古骈文《滕王阁序》的创作背景有4种说法,而“22岁说”则更多支持:
清初吴楚材等注《古文观止》认为作于“咸亨二年”(671年),王勃时年二十二岁。九月九日,都督宴请当地有才情的文人于滕王阁。当时都督欲夸其婿吴子章才,假意谦让,要大家写一篇文章,其他人深谙人情故推脱,王勃年轻人不管那么多世俗故不辞,当时都督被这愣头青气得气不打一处来,就让人监督他写作,得句即报。至落霞二句,叹曰,此天才也。
《滕王阁序》全文辞藻华丽,却没有油腻的感觉,反而清奇,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文章对景物的描写,真的太美丽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就是文字比事物景象更美,听到这样的景象你就想去一次滕王阁。骈文中只有717个字但是使用四五十个典故,都是恰到好处。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文思如泉的才华,更有一种句子与句子,文字与文字有一种呼之欲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快感。文章是借写景抒发自己的命运多舛,时运不济,但即使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郁郁不得志,也应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能消沉意志。何必怨天尤人,就当保持心志,图时运到来。
此时我想王姓的朋友们都应该感到祖上的荣光在洒在身上,王姓有足够的资本骄傲。